勤能補拙 業餘隨筆
(新增動新聞˙)
不少人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後片斷失憶,那酒精會影響記性嗎,答案是不一定,英國有研究指出,酒精也會讓人記憶更清晰。
英國有心理學家最近發表研究,找來83人,先讓他們看一段賊人入屋行竊片段。然後將他們分成3組,一組是在知情下喝啤酒,一組沒有喝酒,一組騙他們是喝無酒精啤酒,實情是喝真啤酒,測試在不知情下,受酒精影響的反應。
喝酒後,研究員用同一片段,但刻意說一些錯誤訊息,例如片中賊人明明是黑髮卻說成咖啡色頭髮,穿黑衣卻說是穿白衣等。第二日再問研究對象記得多少,沒有喝酒的人最踴躍發表,但很多都說錯資料,有喝酒的人反而記得較多正確資料。研究員分析,是因為喝酒後,酒精會阻礙腦部接收新訊息,所以他們並沒有記下錯誤訊息,反而喝酒前的卻記得很清楚。
不過今次研究對象喝的酒量不超過英國的駕駛標準,即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少於80毫克。研究人員指,喝酒的份量和時間,對記憶的影響都未有確實結論。(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出版:12:20
更新:15:20
喝茶是一種生活的享受與品味,而茶也是全球最受喜愛的飲品之一.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每天都會喝茶.其中以紅茶在歐洲及北美較受歡迎,綠茶則是亞洲人最常飲用的茶類。
自古以來,茶就被視為有益健康的飲品.中國古代的名士認為茶有「十德」,可以養身雅志.而在現代的荷蘭,學者更將茶納入飲食指南中,建議國民每天可以喝3杯綠茶來降低血壓和中風的機會.茶到底對健康有哪些幫助呢? 最近有藝人提倡喝茶減肥法,喝茶減肥真的有效嗎? 我又該選擇喝哪種茶呢? 讓我們從了解茶裡面有哪些成分開始吧!
茶含有豐富的多酚類、咖啡因、單寧、維生素A、C、E、礦物質鈣、鋅、鉀、鎂,「多酚類」是茶被認為具有健康功效的成分,「兒茶素」則是多酚類當中最重要的一種。國人常飲用的「綠茶」、「烏龍茶」及「紅茶」在多酚類的種類及含量上都大不相同。
綠茶: 兒茶素含量最多,主要為(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
烏龍茶: 兒茶素含量次之,另含有多聚酯型兒茶素(Theasinensins)
紅茶: 兒茶素的量最少,所含的多酚類多為兒茶素氧化後的產物: 茶紅素(Thearubigins)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於2013年刊登探討兒茶素及咖啡因對於體重控制機轉的研究,發現可能機轉如下
(1)增加脂肪氧化: 調節基因中脂肪代謝轉錄因子,且抑制COMT(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酵素分解正腎上腺素,使脂肪氧化增加
(2)降低脂肪吸收: 抑制胰脂肪酶,減少脂肪消化、吸收
(3)增加熱量消耗: 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增加熱量消耗
(4)減少熱量攝取: 增加多巴胺,促進瘦體素分泌,減少食慾
在一篇隨機分配試驗(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 RCT)的研究中,飲用350毫升茶(609.3毫克)作為實驗組,12週後發現相較於較低劑量的兒茶素(68.7毫克),有較低的體重及體脂肪。
然而並非所有的喝茶減肥的研究都這麼有效,受試者的「生活型態」,即熱量攝取及運動情形,將是影響實驗結果的主要原因。而在其他研究中也指出,人體個別的種族,基因、腸道菌叢、脂肪細胞分化能力、甚至棕色脂肪數量都會影響茶對減肥的效果。
中國醫藥大學營養系於2011年發表於藥物食品分析(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期刊的研究,調查台灣市售27款包裝茶,分析兒茶素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如同國外的分析,台灣市售茶款同樣以「綠茶」的兒茶素量最多,抗氧化能力也最佳.市售茶款兒茶素含量的前三名分別為純喫茶無糖綠茶、每朝健康綠茶及愛之味健康油切綠茶。大家在選擇茶款時可以記得以綠茶優先!
喝茶和運動是很好的搭配.運動使腎上腺素分泌,而茶可抑制腎上腺素分解,研究發現,每天400毫升的綠茶搭配阻力運動則可以提升肌肉量和降低體脂肪。
飲食的時間點建議選擇運動前飲用,可幫助脂肪燃燒,但不建議於飯後立即飲用,因會降低鐵質吸收。
營養師提醒大家,喝茶能夠減肥的前提是「挑對茶種類」、「持續飲用足量」、「選對飲用時間」、配合「飲食熱量控制」及「規律的運動習慣」,如果選擇的是含糖量高,兒茶素低的茶款,不但沒有減肥的效果,反而要當心體重節節上升。
2月6日,花蓮的這一場大地震,震出了台灣許多的問題,也震出了幾個瞬間爆紅的民間地震達人。有的人對於這些地震達人的預測深信不疑,有的人則嗤之以鼻,作為《氣象法》規範下主要氣象訊息發佈單位的氣象局,更是不知道要拿這些達人如何是好。
先撇開這些預測究竟孰準孰不準的結果不說,這些幾近亂象的狀況其實並非台灣所獨有,過去我曾經分析過的一個義大利地震案例,就與我們這次的狀況很類似。
這個案例是這樣的。2009年初,義大利有一個小城拉奎拉連日微震連連。當時,當地一位實驗室的技術人員就根據地面氡氣的排放量,自行預測未來會有大地震發生,這個預警引發當地居民的極度恐慌,於是義大利民防局就籌組了一個科學家委員會前往瞭解,主要用意是安定民心。
結果,這群科學家前往當地,在簡單的會議之後就迅速地議決這只是地殼能量正常的釋放,並正式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在科學家過度沈默以及官員亟欲表現出要民眾「放心」、「事情不會那麼嚴重」的態度下,隔天報紙新聞標題就變成〈科學家要大家放心在家喝紅酒〉,不料六天之後,當地就真的發生了芮氏規模6.3的強震,造成了重大傷亡,也因此引發了軒然大波。後來這六位地震專家及一位政府官員,被依過失殺人罪判處6年徒刑,並被要求支付900多萬歐元(約台幣3億4千萬元)賠償金,整起事件目前還在纏訟中。
從這個案例來看目前台灣正在上演的這一場地震達人秀,其實可以看出許多值得借鏡的地方。很明顯的,要構成像「拉奎拉地震事件」的這一場荒謬劇,至少需要有幾個重要因素的配合才能成立:激情的達人、好事的媒體、無知的民眾、沈默的專家,我們可以來看看這一次的台灣地震達人秀究竟符合了哪幾點。
構成荒謬達人秀的重要元素
在這一次的事件中,至少有兩個十分激情的達人在這個過程中賣力演出,也成為媒體的焦點。事實上,我自己願意相信這些民間地震達人是出於「某種善意」,而希望透過準確預測地震來造福人群,即使民間達人的儀器不夠精密、偵測的範圍不夠全面、現階段立論的基礎不夠周延,民間達人還是透過自己的熱情去鑽研地震知識,並沒有什麼不好。
畢竟,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科學家,當時寫下幾個驚人的物理學創見時,也不過是一個瑞士標準局的鑑定員,沒有學位、不在學術機構,但是仍然對於科學的發展做出跨時代的貢獻。但是愛因斯坦與這些民間達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他自始自終努力地將研究發現寫成論文,尋求學術圈的同儕批評及審閱,並獲得了認可,所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同儕審查而來的,不是上談話性節目或臉書社團按讚而來的。如果這些地震預測的理論及作法被說成是一種不可公開及外傳的秘方,那麼或許民間達人們會更適合往Seafood的方向發展。
我們媒體的好事感,應該是整起事件中最值得商榷的部分。每次在這種重大的天災事件中,台灣媒體扮演的角色總像是一個激情的放大站,它提供了這些民間達人放大聲量的舞台。這個過程就很像電視裡面的達人秀,好不容易站上舞台、瞬間受到多道鎂光燈注目的達人,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給予關愛的回饋,例如有個達人甚至自己加碼要氣象局多罰他一百萬,話題性及綜藝效果十足。台灣媒體自願扮演激情放大站的角色,讓這些未經同儕審查、嚴謹程度有限的言論恣意發酵,自甘墮落的程度莫此為甚。
此外,台灣民眾長久以來對於知識及專業的不尊重,則是我們整體社會最深層與關鍵的問題。在這個「後真實」的時代中,每個人可以透過自己的社群網絡互通訊息,在同溫層的效應下不斷聽到自己的回音也鞏固自己的偏見。在這種不求甚解卻又亟欲想獲得保命解答的氛圍中,民間達人甚至只需透過經營自己的封閉式臉書社群,也同樣可以吸引許多信眾的膜拜。如果民眾自己不能多嘗試瞭解地震預報的原理及特質,這種無謂的盲目及恐慌只會讓社會蒙受更多慘痛的代價。我們唯一比義大利案例稍微值得慶幸的地方,應該是至少有看見幾位專業的地震研究者願意親上火線釋疑,也有學者開始經營相關的知識網站與民眾溝通,這算是一個好的開始。
民間達人是神準?還是一場誤會?
預測地震就像是預測一個人的性格一樣,可以透過建構完整的心理學論述、科技檢測工具、臨床實驗……等結構化的方式來建立預測模式,但也可以僅是透過個人化的穿搭、星座、血型、吃飯用的碗、穿的鞋、看的電影……等切面來進行預測。很難說後者的預測方式完全沒有意義及線索可循,但是如果就長遠的角度來看,一定沒有前者完整與準確;但如果只是要預測這個人明天中午會不會爆怒,那就任誰也說不準,因為太局部也太片面,影響的因素何其多。所以在這種局部的問題上,由於科學專家與政府部門需要為整體社會的穩定負責,往往發言保守,不能信口開河;但是民間達人沒有這樣的包袱,因此可以大膽宣稱,甚至激情引戰,只是一般民眾或媒體所相信的某一次神準,經常僅是一個錯覺與誤會。
科學哲學中有個有趣的描述來說明這個道理,就是天文學(astronomy)跟占星術(astrology)的區分。如果預測100次,對了99次,人們記得錯的那一次,這是天文學;如果預測100次,錯了99次,但人們記得對的那一次,這就是占星術。不信的話,如果地震達人這麼神,我們就讓他們來取代氣象局一個禮拜,然後跟著他們的預測來作息,大家願意嗎?
總之,一個科技社會的成熟與否,端看我們平時看什麼、相信什麼?激情與熱心的民間達人其實每個地方都有,並不足為奇。我們應該多思考的是,如何讓我們的媒體更加清明與負責,如何讓我們的民眾更有學習的理解與耐心,如何讓我們的科學專家更願意跟民眾溝通,這樣或許我們就更有機會擺脫每每天災過後就上演的激情達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