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18 年 4 月

精通第二外語關鍵?研究:雙語能力者擅長抑制母語

精通第二外語關鍵?研究:雙語能力者擅長抑制母語

2018-04-10 12:55科技新報

【文‧Emma stein】

有些人學起第二、第三外語來遊刃有餘,有些人卻總像鬼打牆一樣腦筋轉不過去。心理學家一項新研究解釋了這種差異,語言學習中有「預測」下一個詞彙的機制,而精通外語的人不只擅長預測即將到來的詞彙,預測的準確度還必須取決於他們抑制母語干擾的能力。

精通外語的人們組織策略第二語言就和吃飯喝水一樣自然,他們也經常沉醉在不同文化與語言環境中。為了解雙語能力者如何在不同語言中轉換自如,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心理學與認知神經學家 Megan Zirnstein 透過研究雙語者的語言表現和大腦活動,試圖了解他們如何在母語的框架限制下還能熟練使用第二外語。

團隊請來 24 名只會單一語言(英)和 28 名精通英文、中文的留學生,當他們用英文朗讀句子時以腦電圖(EEG)記錄大腦反應,以測試參與者的預測技能。舉例,假如參與者讀到「她有美妙嗓音,且可能因此在未來成為名人」這句子時,會預測接下來出現「歌手」等相關詞彙,這種預測策略是閱讀的重要幫手。如果後面出現意想不到的詞語如「女演員」,即表示預測錯誤,閱讀將變得困難。

(首圖來源:pixabay)
(首圖來源:pixabay)

研究人員發現,單一語言者在遇到意想不到的單詞時顯出對預測誤差的敏感性;而對雙語者來說,這種影響更複雜,後者第二語言的預測能力還取決於他們調節控制母語的程度。當我們沉浸在第二語言環境時,母語可能干擾並使閱讀變得更困難,但對第二語言高度熟練的參與者除了主動預測即將到來的詞彙,腦電圖顯示他們在預測出現錯誤時能快速反應並調整。

該研究首次表明,管理母語的能力對精通外語而言非常重要,人們使用本土或非本土語言預測的機制基本相同,只是雙語能力者額外多了一個壓抑母語的技能來駕馭第二外語。這份論文發表在《Cognition》期刊。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Technews這個含跨不同科技領域的新媒體,協助各地的讀者,聚焦在能夠影響人類未來的新科技脈動,以及新的全球市場情報,掌握有價值的資訊與觀點,有機會提供給大家作為個人、組織或單位,在各自的學業、事業、投資與社會議題上的決策做重要參考。

陸醫師考試放寬…台生福音

陸醫師考試放寬…台生福音

2018-04-14 01:25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蘇秀慧/台北報導
大陸祭出31條惠台措施,醫療方面包括台灣學生當地習醫、就業,以及台灣醫師取得當地...
大陸祭出31條惠台措施,醫療方面包括台灣學生當地習醫、就業,以及台灣醫師取得當地醫師資格等三項開放措施。 報系資料照

大陸祭出31條惠台措施,醫療方面包括台灣學生當地習醫、就業,以及台灣醫師取得當地醫師資格等三項開放措施。國內醫界人士分析,這些措施已實施多年,由於配套不完善,造成先熱後冷情況,此次由大陸中央明確發布,較能確保政策落實,將有助台灣醫療人才登陸發展意願。

惠台措施有關醫療部分,包括台灣學生在大陸取得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參加研究生學習一年後,就可參加醫師資格考試(26條);取得醫師資格證照的台灣人,可依相關規定,在當地申請執業註冊(27條);符合執醫條件的台灣醫師,可通過認定取得中國醫師資格,或申請在當地短期行醫(28條)。

全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也是執業醫師的吳國治指出,上述27條及28條已分別在2009年4月及同年3月公布,不算是新措施,一開始由於國內醫學院難考,醫師工作環境不佳,確實吸引不少人到對岸發展,不過,受地方配套不完整,加上存在保護主義,導致這股登陸熱潮逐漸降溫,就以他朋友的小孩為例,在當地醫科畢業後應徵主治醫師,仍遭遇到優先僱用本地人的情況。他呼籲,到陸學醫行醫需審慎,一定得了解當地情況再作決定。

本次端出的新措施為26條,行政院評析後認為,台灣醫師在台醫療服務深受民眾肯定,社經地位高,待遇穩定,若台灣醫師前往中國大陸執業,尚需面對中國大陸醫師抵制、醫療糾紛多重等問題。

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張濱璿認為,儘管許多大陸醫科學歷尚未被台灣所承認,仍可能吸引台灣未能考取醫科的優秀學生,未來直接在大陸落地生根。根據中華醫管學會統計,目前在大陸攻讀中、西醫及牙醫的台灣學生逾萬人。

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認為,過去惠台政策沒能落實,主要因受限對岸地方政府執行有落差,而這次由中央政府明確頒布,相信地方將加大配合度,掃除現實面的限制與障礙。

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日報提供
醫師北醫

延伸閱讀

廈門攬才 學者:對台高階人才磁吸效應待觀察

中國惠台31項措施 政院正名為對台措施

惠台變「對台」 羅智強諷「老虎改成貓、英明佩…

惠台措施民調:年輕人認為大陸最友善 6成願意…

咖啡裡有丙烯醯胺 食科專家告訴你為何無需恐慌

咖啡裡有丙烯醯胺 食科專家告訴你為何無需恐慌

2018-04-13 00:48食力 食科專家 / 葉安義
圖片提供/食力
圖片提供/食力

要探究飲用咖啡對健康的影響,於國內,丙烯醯胺在咖啡中的含量極低,正常健康的人體都能代謝掉。咖啡中的咖啡因對人體影響更直接,因此仍是,老話一句,飲食適量即可,不宜過量。由於食品在高溫加工(120°C以上)的過程中,因為梅納反應會產生丙烯醯胺(acrylamide),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將丙烯醯胺歸類為2A,可能致癌物質(Group2A的物質)。丙烯醯胺廣泛存在於食品中,研究發現包括馬鈴薯、咖啡、洋芋片、餅乾及其他經熱加工的食品等,皆含有丙烯醯胺,日前媒體以「黑糖含有丙烯醯胺會致癌」的大標題,因為致癌與可能致癌是不同的,因此引起民眾不必要的恐慌,對產業產生衝擊,也讓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成為受關注的議題。

在歐盟與美國對於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的研究中,含量排名第一的食品是薯片,次高就是烘焙咖啡,而且數值不低。但在台灣相關研究中,咖啡排名在薯片、黑糖、油條與餅乾之後,數值也遠低於歐美的研究數據。

圖片提供/食力
圖片提供/食力

為什麼歐美咖啡和台灣咖啡研究的數值會有差距?推測原因有二:(1)使用的濃度,從自身在國外居住飲用咖啡的經驗中,義式濃縮咖啡的濃度較高。(2)咖啡品種不同,台灣進口的咖啡,已有測出咖啡pH值在5-6之間,屬於酸性,丙烯醯胺在酸性環境中,比較不容易形成。台灣人飲用咖啡時,偏好加奶加糖,可以蓋掉酸味。

在對食品中丙烯醯胺的研究中發現,丙烯醯胺的生成量會隨加熱溫度、時間有所變化,像是薯片或麵包,加工溫度愈高,生成量也愈高,通常溫度在160°C左右(有些食品則需較高的溫度),是含量最高,隨著溫度的持續上升,丙烯醯胺的生成量會下降,其可能原因是揮發或降解,目前尚無定論。咖啡豆中丙烯醯胺含量的變化,也不例外。

咖啡生豆到成為可飲用的烘焙咖啡,會經過二次加工,第一次烘焙處理溫度約160°C,而第二次烘焙則會依照風味需求進行中焙或重焙,溫度普遍都在200°C,甚至更高。但咖啡中丙烯醯胺生成量在160°C之後會下降,因此如果要從咖啡豆烘焙程度來判別丙烯醯胺生成量的關聯性,恐怕無法用顏色來判斷。

至於,咖啡中丙烯醯胺含量是否會真的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在我過去參與多次相關研究中發現,於國內,不論是現場調製咖啡,例如連鎖咖啡店或是便利超商的即飲咖啡或三合一咖啡等,沖泡為飲品的含水量都在95%以上,因此丙烯醯胺含量極為稀薄,幾乎都小於10μg/kg,遠低於歐盟報告數據,從風險評估的角度來看,無須擔心。

丙烯醯胺被認定為2A,可能致癌物質,但至目前為止,攝入食物暴露丙烯醯胺與癌症之間的相關性仍要進一步研究,並審慎評估。歐盟僅有設定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indicativevalues),並無立法規定食品中限量,我國也有丙烯醯胺指標值供業界進行減量的參考。若要探究飲用咖啡對健康的影響,於國內,丙烯醯胺在咖啡中的含量極低,正常健康的人體都能代謝掉。咖啡中的咖啡因對人體影響更直接,因此仍是,老話一句,飲食適量即可,不宜過量。

延伸閱讀

咖啡杯蓋含致癌的苯化合物?免驚啦!

【謠言拆解】超商咖啡不能喝,對身體會造成⋯⋯?

充滿煙燻風味的冰滴咖啡 該怎麼製作?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咖啡因
丙烯醯胺
致癌物質

食力

食力於2015年10月正式開台。創辦團隊是一群媒體工作以及對食品科學與知識推廣有熱情的人。我們要重新建構民眾對食的信任,把過去被恐嚇、被誤解、被斷章取義的食品安全事件,用正確、知識與理性的角度,提供給閱聽大眾,讓「事實」能真正被看見。 「報真導正」四個字,我們所寫,我們負責,更希望你們看到。
官網:http://www.foodnext.net/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oodnext.net/

好傷身!醫生營養師不吃的六種「路邊小吃」

好傷身!醫生營養師不吃的六種「路邊小吃」

2018-04-13 09:39聯合新聞網 每日健康

近幾年來台灣食安風波頻傳,食品業者為了壓低成本改用非法原料,或是為了延長食品保存期限、增加食材獨特口感,擅自添加不合法的化學成分,搞得如今大眾人心惶惶,不知道那些食物該吃,根據《微信─名醫養生》報導,這就幫大家整理幾項常見且使用添加物的食物。

加工海鮮產品

凡舉魚丸、蝦球、蟹肉棒等,這些常見於火鍋類的食材大多含有食用明膠、香精、色素、漂白劑等多種添加物,且營養價值低。

人造奶油

植物油經由「氫化」特殊處理之後,可從不穩定的液態轉變成固態,外觀、味道類似天然奶油,人造奶油廣泛應用於日常飲食中,像是烘焙食品蛋糕、餅乾、酥皮、奶精都可以找到人造奶油的蹤跡。根據研究指出,攝取人造奶油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加工肉製品

火腿、香腸、臘肉或是肉製罐頭,為了增添口感都會加入肥肉、澱粉等,降低營養價值之外,在醃製過程中,蛋白質會分解產生胺類物質,與食物本身的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結合後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吃多恐會增加罹癌風險。

火腿。圖/ingimage
火腿。圖/ingimage

還原果汁

市售果汁飲料通常只含10-20%的原汁,其他以水和糖為主,果汁的味道和顏色通常是利用人工香料、色素製作而成。

市售果汁飲料通常只含10-20%的原汁,其他以水和糖為主。 圖/ingimage
市售果汁飲料通常只含10-20%的原汁,其他以水和糖為主。 圖/ingimage

蜜餞

通常品質較差的水果,才會被製作成蜜餞,經過高濃度的糖漬(65%以上的含糖溶液)而得,再利用人工色素使外觀顏色更加飽和。醃漬過後的水果,維生素皆已喪失殆盡,不僅營養價值低,吃多也會容易引發肥胖、糖攝取過量等問題。

便宜的濃湯

大多數的餐廳為了節省成本,會使用香料、濃縮高湯取代新鮮食材熬煮的高湯,不僅營養價值低,吃多了可能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本文出處,更多資訊請上《每日健康》、《每日健康》粉絲團。】

人造奶油
營養價值
果汁
色素
亞硝酸鹽

每日健康

致力推廣生活化的健康資訊平台
擁有全台最豐富健康社群影音內容
國內外健康生活資訊一網打盡
訂閱每日健康,全家人日日保健康

相關文章

清明掃墓小心感染「恙蟲病」 死亡率可達60%

清明掃墓小心感染「恙蟲病」 死亡率可達60%

2018-04-03 12:27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監測資料顯示,每年清明連續假期後恙蟲病病例數漸增。由於民眾掃墓踏青等野外活動,易接觸恙蟲孳生環境機會,增加感染恙蟲病風險。

清明節多民眾進行掃墓踏青等野外活動,易接觸恙蟲孳生環境機會,增加感染恙蟲病風險。...
清明節多民眾進行掃墓踏青等野外活動,易接觸恙蟲孳生環境機會,增加感染恙蟲病風險。 本報系資料照/記者高彬原攝影

台南市衛生局表示,今年截至3月25日,全國共累計67例恙蟲病病例,個案感染地以花東地區居多,然依據去年監測資料顯示,全國各地均有恙蟲病病例報告,如未經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高達60%,民眾切不可輕忽。

衛生局表示,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而傳染,恙蟎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叮咬經過的人類或動物造成感染。

恙蟲病潛伏期約9至12日,典型的症狀為持續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約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最重要的特徵為恙蟎叮咬處會出現焦痂(eschar),請民眾多加留意。

台南市衛生局局長陳怡提醒民眾於野外活動時,應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於皮膚裸露處塗抹經衛生福利部許可之防蚊藥劑(蚊蟲忌避劑),離開草叢後儘快沐浴更衣,以避免被恙蟎叮咬而感染恙蟲病。

掃墓後應隨手帶走積水容器,避免蚊蟲孳生,增加登革熱傳染風險。如有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及草叢暴露史,供醫師臨床診斷參考。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及衛生局防疫專線3366366洽詢。

編輯推薦

恙蟲病
上林外科眼科診所
Assign a menu in the Left Menu options.
Assign a menu in the Right Menu options.